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被一则广告刷屏了,这则广告并不是什么饱受好评的创意广告,而是一则散发腐臭味的充满歧视女性意味的广告,并且还是来自德国汽车品牌——奥迪。
广告中是一对新人结婚,宣誓仪式中途丈母娘急冲冲跑上来检查儿媳妇是否有整过容,拉拉鼻子,扯扯耳朵,最后检查牙口,最后还比出了一个OK的手势,向儿子示意媳妇“质量”过关,活脱像是黑人奴隶时代贩卖人口一样。
这则广告性别歧视不仅在于将女性比喻成二手车这个物品,女性结婚像车辆被买一样需要先接受检验,女性是从属于男性(由男方母亲进行检查)等信息,而且还把检验合格的条件设立为“没整过容”,言下之意即整过容的女人就是劣质品。
em…现在应该已经年了吧?
而在美国超级碗,奥迪则投放了一则呼吁男女同工同酬的广告,对比一下高下立判。这是为什么呢?
早在上个世纪,欧美广告届也充斥着类似的歧视女性的广告。
这个汽车广告画面中是一个像芭比娃娃一样美丽却空洞呆滞的女人,底下广告语暗示这个车辆的易操作性连女性也能操作,公然暗示女性不会开车或女性驾驶技术差于男性。
然而女司机驾驶技术真的比男性差吗?网易新闻曾做过一个“济南道路交通事故调查”——
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,女司机占14.97%,男司机占85.03%;死亡交通事故,女司机占6.48%,男司机占93.52%;女司机数量约为男司机的一半,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占到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,女司机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男司机。
在女权主义者的努力和监督下,这些广告已逐渐销声匿迹,偶有冒头,则会被谴责得一无是处。但在大洋彼岸的我们,却仍然在受这些垃圾广告的骚扰。这是为什么呢?
答案共同指向了我们对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广告宽容度太高。
例如百合网“因为爱,不等待”的广告。
因为外婆一直催婚,为了让外婆死得瞑目,所以不要挑三拣四赶紧找个男的嫁了。
这则广告以亲情作为卖点,本应其乐融融,却适得其反,实因片中的价值观既认为女性不结婚不行,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还认为女性挑三拣四认真的婚姻态度不行,为了成全家长可以牺牲自己随便找人嫁了(在广告中连男方的脸都无需出现),其对女性的蔑视可见一斑。
再如北京奥美联合台湾鬼才导演为IDO拍摄的“有一种幸福叫做付出”系列广告。
片中男子滔滔不绝其梦想,在他构筑的未来里,他是英雄,而她是在背后操持家庭的女人,甚至连进入他梦想的机会也没有。片末男子问女子,你的理想是什么,女子答了短短几个字,想当个舞蹈家,便徐徐浮现两行字——“她,牺牲了自己的梦想,来成就你的梦想。有一种幸福,叫做付出。”
为了爱人牺牲自己的理想,可以,很伟大,但这是个人的选择,并不值得鼓吹,尤其是歌颂女性应该牺牲自己的理想去成全男性的理想的行为,这很鸡贼。
兴许在奥美广告人的眼里,相比较于男人的理想,女人的理想根本不值得一提吧。
不知是中国文化比较内敛的原因,还是要在电视上播出的原因,这两则广告都算是比较含蓄的了,还有很多平面广告更加暴露,充满了性暗示意味,例如——
这种广告画风真是令人不适。
那么,如何判断一个广告是否性别歧视了呢?
▍1.将女性比作一个物品,或充满性暗示,或充满贬斥意味
将女性比作物体,或有性暗示的广告,一般都是男性向的,例如这次的奥迪二手车广告,或者某团外卖将女性比作盘中餐,或者某白肤歌沐浴露广告中女性沐浴的动作充满了挑逗意味,都是将女性物化成为性对象或观赏、品味的对象,女性在这种广告中只是从属于男性的地位。
还要警惕一些广告,其中男性形象是伟光正的,阳光、帅气、机智、果敢、有活力、不啰嗦等等,而女性在其中呢,则是有气无力、婆婆妈妈、野蛮无理或者弱智的形象。
▍2.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歌颂女性的糖衣炮弹
传统文化虽然有精华,但也有糟粕,男尊女卑的思想便是其一。如百合网的广告和IDo的广告一样,它们在歌颂传统家庭观的同时,也在贬低女性的个体价值。孝顺应该的,但不能愚孝;为爱情付出可以,但为什么只有女方在牺牲?
还有我们常常在电视上会看到的厨具、清洁用品等广告时,往往是女性在操持家务,像某厨具广告一样——为了让妈妈煮饭不那么累,所以我给她换了更好用的厨具,请问这跟母亲节的碗留到隔天再洗有什么区别呢?
我们想看到的是,女性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家庭和婚姻中,还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。
如果实在无法辨别,还可以使用性别转换的方法,例如在IDo广告中,女方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,奔波于舞台与练舞房,男方为了这个家庭有条不紊地运转,放弃了自己的理想,在家照顾老小打扫家务,最后给男方脸上按一行字,“有一种幸福叫做付出”。不知道男性朋友们会不会感动得泪流满面。
▍3.“女尊男卑”式大女子主义
有的广告人会想既然女性地位低于男性不行,那我就做一个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的广告吧。于是乎,就有某东的30天退换货的广告——“天不怕,地不怕,就怕买错了媳妇骂”,画面中央是一个男子因买错东西被老婆罚洗衣服的场景。
首先,承担家庭中的家务本就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情,男性与女性分担家务天经地义,何必摆出一副受苦委屈的模样?
有人会以为这种就是女权主义者所要的男女平等,非也,将一个性别凌驾于另一个性别之上都不是女权主义者所要追求的,而只是性别倒换的男权主义而已。
其次,广告画外音仍旧是塑造了一个剽悍野蛮的妇女形象。
最后只想问一句,广告人们,做一个正常女性的广告真的有这么难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