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李静
今年,一则“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”的故事引起网友热议。在“节约有大用”的赞许同时,也有一些人将她调侃为“抠神”。而在豆瓣上,还有着不同类型的“抠组”。“抠门男性联合会”有13万人,“抠门女性联合会”有57万人,“攒钱小组”有58万人……
在这些“抠组”中,他们他们在这里探讨和分享“省钱妙招”,各出“抠”招。“抠”不是目的,生活本身才是目的,那么他们传递着怎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,又秉持着怎样的生活态度,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呢?
35元,解决掉一整年的洗浴用品
“今年总花销元,车耗元,买菜元,家具家电元,人情往来元,给爸爸装宽带元,买衣服元,其他休闲娱乐多元,再就是一些零碎的花销。”记账,是张凯坚持了很多年的习惯,大账小账都要随手记下来。
张凯是杭州本地人,今年39岁。年张凯当了一名导游,那时候花钱大手大脚。因为父母始终不认可自己的工作,到了年,张凯打算自己开奶茶店。开奶茶店需要成本,他没想到的是,“工作第一年积蓄一万块钱,快三十了积蓄还是一万块钱”。于是张凯借钱开了奶茶店,“向别人借钱的味道是很差的”。
开奶茶店耗费时间,没有时间出去消费,一年下来,张凯的钱倒是能省下来了。这样的收入没有令张凯得到快意,因为“一杯奶茶赚五毛赚一块钱,赚小钱是痛苦的。”奶茶店只开了两年,张凯就转做房地产行业了。
“我是两个极端,刚开始花钱不问价格,后来又体会到赚小钱的艰难,我不想再为面子买单了。”于是,张凯走上了“抠”的道路。
10月28日,张凯在豆瓣“抠门男性联合会”分享了一个帖子。“35元,解决掉一年的沐浴露、洗衣粉、洗衣液、洗面奶。”这种消费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,但张凯说,“这是比较平庸的,没有最极致,只有更极致。”而这样精挑细选再进行购买,时间成本相比于金钱成本来划算吗?张凯说,“熟能生巧”。
年,张凯对比价格之后花了50块钱买了个二手的电推子,给自己理发。张凯原来在路边小摊上理发需要5块钱,后来涨价了,他纠结一番便不再去了。张凯算了一笔账:“理发店快剪一次便宜的话,也得15块钱。按照一个月理发一次,一次20块钱,那么一年最少也得花块钱,乘以10年的话,那就能买一个大件了。”
张凯喜欢骑摩托车,出门的时候习惯带水。“一瓶水一块钱两块钱就能买到,但是五年十年,那就是成千上万。时间再长,有这些油钱,我都可以骑摩托车绕地球一圈了。”而骑摩托车也是有抠的诀窍的。张凯买了一辆三手的十年的老摩托车,“我虽然没有骑最好的摩托车,但我没有摔过跤啊。”
他把自己的消费观念总结为:“积水成河,积少成多”。
在“一地鸡毛”中寻找乐趣和理性
年,徐阳从四川到了上海,做过房产中介,承包过快递,生意失败欠钱后,当了一名外卖小哥。徐阳跑外卖一个月收入一万多块钱,房租一个月块钱,吃饭一天30块钱。“本来早饭10块钱,但发现6块钱也可以吃饱。午饭吃得很撑,就需要休息一会儿再去跑外卖。后来就中午吃一半,下午再吃一半,这样不需要另外花钱,肚子还不会太撑。”
徐阳说:“我从小就有一种匮乏感,小时候的物质需求家庭没有给满足。”徐阳的父母都是农民,家里还有弟弟。徐阳始终记得,过年的时候,想要做新衣服,但是父亲就会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。刚学习英语的时候,徐阳想要一个录音机,家里也没有给买。徐阳说:“这种事情积累下来,就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一种负担,就有了这种匮乏感。”
徐阳注册豆瓣已经有十年时间,“我平时不怎么喜欢社交,但是内心世界还算有点丰富,就想着在网络平台展示也好,倾诉也好。”
“四十岁、单身、欠款、柴米油盐,因为这些原因,我觉得我的生活就像一地鸡毛。抠,是一种战术,是一种自律,我想以这个为突破口,把生活搞得像模像样一点,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。”当这个“文艺青年”面对现实经济困窘,他选择了抠。
徐阳上次出门“旅游”,是去年到了一趟浙江。徐阳说:“那一次是想卖车,有一个浙江的朋友买了。”于是徐阳开着车去浙江,顺路看风景。徐阳说:“我的爱好也是建立在抠的基础上,比如画画,一支笔,一张纸就可以了。心情好就多画一点,心情不好就少画一点。”
前不久,豆瓣“抠组”成员王神爱因“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”上了热搜并引发争议。对此有人认为,这种“抠门”生活让人无法接受,生活不应该这样。也有人认为,这是对下半部分人生更加负责的表现。
面对别人的质疑和调侃,徐阳刚开始也会介意。但现在,他觉得:“就像王神爱一样,我们不能令所有人满意,我能达到我想要的生活状态,那用一下抠的方式也没什么不好。”
去年一年徐阳花了9万块钱,今年一年徐阳花了5万,每次节约了一点钱,他就很开心。“记账让我反思正确的消费方式,什么是必须的消费、理性的消费。”徐阳说。
年,徐阳进入抠组。在抠男组中,小组简介写到:“我们抠不是因为穷,我们就是抠。”在抠女组中,小组简介则写到:“我们抠是因为穷,所以抠。”徐阳说,这两个小组就十几万人,除了这两个小组,还有豆瓣节俭抠门省钱组、抠门人联合会、拔草互劝协会等等。徐阳说:“有人是因为经济条件和现实问题要抠,有人可能就是想在抠中找寻一点乐趣,我们反对的是过度消费主义。”
一年只买了三件衣服
杨玉今年只买了三件衣服,一条裙子,一件上衣,一条裤子。
杨玉说:“十五年前的衣服,我也还在穿。对我来说,衣服好看不好看,跟时尚不时尚没有很大关系。我就买质量好的,设计简单的,所以买一件是一件,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”在杨玉的记忆里,妈妈会把姐姐的衣服改了给她穿,这些生活方式也逐渐影响到了自己。
杨玉今年花了40万,因为她做心理咨询师,所以租房、物业花销比较大。在物质上,她选择“抠”。在健康和教育上,她舍得投入。杨玉说:“儿子的教育一个月就一万多块钱。”
“我从小到大的习惯就是物尽其用,环保,不浪费。”杨玉的原则是,能不买的就不买,能用就用,能修就修,能走路就不骑共享单车,能骑车就不打车。但是,她“抠”自己,不“抠”别人,也不“抠”公共资源。
曾经有人在群里分享自己薅羊毛的经历,他说自己每次去饭馆吃饭都会薅走一些餐巾纸,并列举出包括快餐店、电影院和大商场的厕所,都是适合薅纸的好去处。但这个帖子很快遭到了组员们的群体声讨。“抠亦有道。”从年成立以来,这些以“抠”为主题的小组,已经形成了一些价值标准,比如不能侵犯公共利益,不能损害社会公德。
“现在普遍浮躁,之所以不停地买买买,不停地花花花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时的快感,填补内心的空虚,但是紧张、焦虑还有压力也会随之而来。”杨玉说,“抠”带给她的是一种能够掌握自己生活的安全感。“抠,其实可以是褒义词,也可以是贬义词。物欲降低,人就会淡定从容的多。对于工作选择时,会变成是一种喜欢和爱好,是一种使命,而不是被迫和无奈。”
杨玉说:“在抠组中,有人是凑热闹的,有人是真抠,有人是想独立,有人是从抠中得到乐趣的。我的理念是物尽其用,因为资源是有限的,每一次抠我都觉得节约了资源。”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张凯、徐阳、杨玉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