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总是被买二送一所吸引财经先

北京中科白癜风怎么走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mbbdf/
昨天小编路过一家面包店,看到原价4元的面包被改成“8元一个,买二送一”之后很快就卖完了。为什么原本不起眼的蛋糕,蹭上了“买二送一”的活动就变成抢手货了?后来小编仔细想了想,好像商场里常见这种情况。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,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促销活动所吸引。“买二送一”只是个障眼法以上面那款面包为例,原价4元一个的面包,三个只需要12元。而促销价8元一个,买二送一的面包,三个一共要16元,还贵了4元,可以多买一个原价面包了。那么消费者是怎么算的呢?首先,消费者并不知道原价,或者说不记得原价。他们的计算方式是:8元一个面包,买二送一就是16元,16元三个面包,一个面包5元左右,挺划算的。这时候消费者往往会产生一种“量大就是便宜”的错觉,这也就是为什么4元的面包没有人买,因为它本身的口味不够好,不吸引顾客。“买二送一”的套路在国货零食中经常被使用,例如某电商平台上的国货零食,常常可以看到饼干“买二送一”的促销活动,与此类似的还有“买三送一”、“买三免一”的活动等,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套路。“第二件半价”的消费思维你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,看到“第二件半价”是不是会自动把两件的价格加起来再算平均值呢?例如一件10元的产品,第二件半价就是5元,加在一起是15元,平均就是7.5元一件,似乎也很划算。这个算法是没有问题的,只是一般情况下会用在量大的产品上,沐浴露就常常会有“第二件”半价的活动。普通装的沐浴露在ml以上,如果是一个人使用,一次性购买两瓶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,有时候产品不是刚需,但就是因为“看起来便宜”所以买了。再看实体店中的“第二份半价”,尤其是快餐品牌,大多数雪糕和饮品都是“第二份半价”的,顾客在购买的时候觉得占了便宜,但其实是商家把店铺的运营成本都算在“第一杯”上,所以第一杯的价格会贵一些,而第二杯需要承担的成本可能就只有原料的几毛钱,但是按半价出售给顾客,商家还是赚了。另外,“第二份半价”的促销活动还能吸引不少顾客,到了用餐时间顾客自然而然会选择坐下来吃点其他的食物,这就增加了店铺的盈利。“29.9”元的临界价格现在到商场购物,基本上看不到整数的价格了,全都是“29.9”、“49.9”、“99.9”等数字,这些数字和整数之间只差了一毛钱而已,为什么商家要这么做呢?回想一下你在购买“29.9元”衣服的时候,你是怎么想的?大概会想:“这件衣服才30元,真便宜。”30元是一个特别的数字,据相关人士分析,消费者对30、50、这三个数字最敏感。在女性消费者的思维里,同一家店的产品,30元的衣服是便宜但劣质的;50元的衣服是价格中等质量也中等的;元的衣服在这家店里,和30元50元作对比,质量一定更好,但是售价看起来偏高。消费者往往会主动把价格和质量挂钩,其实有时候价格往往不能决定质量。再回到29.9元的问题,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有一个特征,对价位上的第一个数字最敏感。例如49.9元,虽然消费者心里的想法是“这件衣服50元”,但实际上已经潜移默化地模糊了50元的概念,并且让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心里产生愉悦感,觉得自己省了不少钱。同理,99.9元会让消费者产生“不足元”或“只要元”的想法。在看习惯了“99.9元”后再看到“元”的标签,消费者往往会觉得刺眼。99.9元和元你怎么选择?哪怕是省了一毛钱,也会让人感觉更愉悦。“买三付二”并没有你想象中划算还有一种促销的情况也很常见,那就是“买三付二”,例如服装行业,买三件衣服按两件高价的计算。看似很划算,但其实你带走的“低价衣服”说不定就是商家压仓的货。现在流行的连锁零售服装品牌中,“买三付二”是常见的套路。消费者为了控制成本,通常会先选择一件款式喜欢的、价格合适的衣服,再挑选其它廉价的衣服。较知名的服装行业往往是以“材料质量”和“设计款式”为标准来定价的,便宜的衣服,可能是质量一般的衣服,店里销售不出去,只能通过促销的方式卖出去。说白了被“买三付二”顺带销出去的衣服,都不是顾客本人最喜欢的衣服。但无论顾客是否喜欢,衣服卖出去了,商家赚到钱了,也不用把货再往后压占仓库空间了。那么,促销活动究竟是不是套路呢?小编认为,是的。促销活动是“套路”,但并非是贬义的“套路”,而是商家为了销量推出的促销活动,顾客也是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自愿购买的,你情我愿的事情,都是合理的。说它是套路,是因为它的确不像消费者心中所想象的那么“省”。当然,也存在商家让利的情况,只是多数情况下,商家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,这一点大家心里都清楚。明白了这些“套路”后,你觉得自己购买的产品还算物美价廉吗?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和小编分享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dk/904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